黄道婆
元代涌现了一位杰出的纺织技术家黄道婆.
黄道婆,又称黄婆,生于南宋末年,原是松江府乌泥泾镇(在今上海徐汇区)人.她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,为生活所逼,十二三岁就卖给人家当童养媳.她白天下地干活,晚上纺纱织布,担负着繁重的劳动,还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.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,一天半夜,偷偷地逃了出来,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,随船飘泊到海南黎族地区.
黄道婆出现在了崖州(今海南三亚西北)崖城镇内草村,她的衣服又破又旧,站在一个黎族老大妈家的屋檐(yán)下浑身发抖.守门的黄狗汪汪吼叫,吓得她胆战心惊.正当她想拔腿逃走时,老大妈开门出来,看见她可怜的模样,就把她拉进屋里,给她换上黎族人穿的桶裙,让她喝几口山兰玉液驱寒,然后便问起她的家世来.
黎族老大妈听了黄道婆的哭诉,流下了同情的眼泪.从此,大妈就认她为女儿,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.
由于海南岛盛产木棉,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精湛(zhàn)的纺棉织布技术.黄道婆看见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和工具都比她家乡的先进.在她家乡江南,棉子要用手剥,效率很低;弹花只用小竹弓,弹出的棉絮不够松软.而黎族妇女使用的纺织工具踏车,既轻巧,又灵活,织出的布精细美观.心灵手巧的黄道婆很快就掌握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和工艺,织出的花布色彩鲜艳,上面有各种奇花异草、飞禽走兽等花纹图案,做成桶裙、被面令人赏心悦目,村里人看了都非常赞叹.
黄道婆的名气很快传向四方.有一天,一个外地商人窜进她家,蛮横地要用高价收买她的纺织精品,说是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.黄道婆见来者不善,婉言谢绝道:“我织布自己穿还不够呢,哪有多余的东西出卖?”
商人威胁说:“你宁愿自己没有穿,也不能不献给皇帝!不拿出来你担当得起罪责吗?”
黄道婆毫不客气地回答:“你们有钱人以为出了钱就什么事情都能办到吗?你要把贡品献给皇帝,请你自己去织吧!”
大妈也在一旁帮她说话,那商人恼羞成怒,只好灰溜溜地走了.
黄道婆在海南黎乡生活了三十多年,虽然吃穿不愁,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家乡.元朝至元年间(约公元——年),她带着黎族人民创造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,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黎族同胞,乘船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松江乌泥泾.
黄道婆重回故乡的时候,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,但是纺织技术还是很落后.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,与当地群众一起,对当地落后的纺织技术和工具作了大胆改革.
在剥除棉籽方面,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.搅车是由装在机架上的两根碾(niǎn)轴组成,两轴靠摇臂向相反方向转动,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碾轧,棉籽就被挤出来,棉纤维(皮棉)被带到前面.搅车的应用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.
在弹松棉花的过程中,黄道婆把弹花用的弓从一尺多长改成四尺多长;用绳弦代替线弦;不用檀(tán)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,代替了手指弹拔.这样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腻,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.在纺车方面,黄道婆跟木工师傅一起,经过反复实验,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(dìng)棉纺车,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,而且操作也很省力.
在黄道婆的带领下,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.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和新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,使松江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.
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.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
黄婆婆,黄婆婆,
教我纱,教我布,
两只筒子两匹布.
标签:
黎族
黄道婆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renyan.cn/gushi/minjian/9051.html若转载请加上来源,谢谢!
上一篇:“平民讼师”传说
下一篇:李闯王渡黄河